旧版 English

李双成主讲才斋讲堂第256讲:双碳目标与新能源发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低碳绿色转型,我国政府提出“30•60”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能源低碳绿色转型是重要举措,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是关键抓手。2023年9月21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做客才斋讲堂。本次讲座在介绍双碳目标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双碳目标与新能源发展的关系。以近期研究成果为例,对风光资源开发潜力、开发经济成本、气候变化对风光电力供需的影响以及风电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展开讨论。

  

  李双成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56讲


  “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缩合称,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李双成教授首先从人类命运和国家责任两个方面讲解了“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未受到人类影响的空间。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然而,在人类活动造成的极大影响下,地球边界已经越过安全阈值。2009年评估认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氮循环超过了地球界限;2015年评估结果认为磷循环和土地利用变化也进入了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反作用于人类生存本身。在突破资源环境界限的危险发展路径之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公正空间(存在于地球界限和社会界限之间)受到挤压,气候变化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统安全风险。研究表明,在复杂的人类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借助地球环境帮助人类吸收固定更多二氧化碳。这是各个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命运。从国际层面来看,高排放带来的国际压力剧增,“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应对地缘政治形势的需要。除了外部压力,实现“双碳”目标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排放端、碳汇端和市场途径的共同努力。其中,能源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是首选路径。目前,能源行业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高达41%,结构转型势在必行,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意味着风电和光伏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主体,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煤电将成为辅助性能源。结构转型的驱动下,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发展迅猛,李双成教授将这一现状生动地总结为“风光无限”。然而“无限风光”下也存有隐忧,能源行业的部门利益博弈、新能源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的竞争、新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都为能源行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极大挑战。  

 

讲座现场

  结合“双碳”目标,李双成教授以我国风光能源发展前景为主,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中国风电和光伏的资源潜力巨大,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风光电力资源没有天花板。中国风电和光伏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成本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开发布局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陆上集中式光伏和风电主要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且存在着风电和光伏的竞争;海上风电主要在东部和南部海域。在未来,气候变化对于风电和光伏的供需平衡将产生显著影响。到本世纪末,32%陆地区域的风能系统和44%陆地区域的太阳能系统将很有可能经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供需匹配程度下降。同时,必须注意的是,风电和光伏的建设和运行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尽管负面效应较小,但也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风电和光伏建设的快速推进,对其气候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加强

  李双成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增进了同学们对“碳中和”“碳达峰”等概念的理解,也唤起了个人低碳、绿色生活的环保意识。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林凤仪

摄影:陈紫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