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李道新主讲才斋讲堂第257讲:分身——作为技术文本的神话叙事与戏曲电影

  在电影和戏曲中,“分身”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元素,常用作制造悬念和惊喜。角色经过巧妙的技巧,在观众面前呈现多个身影,给故事情节增添神秘和奇幻的色彩。2023年11月9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做客才斋讲堂。本次讲座以中国上古、宗教、民间、文学等传统神话叙事以及《天仙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追鱼》等戏曲电影为讲述对象,就其最具技术与文化特征的分身术,探讨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使命。

  

  李道新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57讲


  戏曲电影并非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呈现,更是一种复杂而多元的艺术体验。除了情节的发展,还包含了技术上的精湛和细节上的精致。正如李道新教授所言,电影原本应该是一门跨学科的命题,然而现今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导致社会更加偏向其人文的一面。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逐渐与技术文本这个概念挂钩。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大众戏曲达到一个相当高度时,电影以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开始更好地记录和传播戏曲。李道新教授以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来阐释他的观点。为了保持舞台的经典性,该作品将舞台画面搬到荧幕上,而非简单的舞台实录。作品既保留了舞台最精华的部分,同时电影技术也成为了一种召唤观众的力量,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内心深处。在观赏片段的同时,李道新教授向同学们详细解读了作品中的细节,《梁山伯与祝英台》将舞台与电影相结合,似乎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世界,这是一种来自神话、想象,以及我们个体无法解决世界和人类困境的绝对精神诉求。  

 

讲座现场

  李道新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内地和中国香港两个版本,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歌曲和唱腔的区别,因此中国香港版更加依赖银幕。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道新教授引出了“分身”的概念,其中的“男扮女装”和“化蝶”便是最佳的例子。李教授表示,分身意味着人们在面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时一种美好的现象,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对未来世界中计算机图形技术创造虚拟物种与虚拟世界的一种理解。接着,李道新教授以《追鱼》作为第二个例子,表示分身在追鱼戏曲中取得了最杰出的成就,成为一个奇观。通过这次讲座,他让大家更近距离地接触中国戏曲中的特殊元素

  中国戏曲电影顺应新中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趋势。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通过重新演绎经典名著,中国戏曲电影积极应对当时电影界面临的困境,努力解决现实生活题材电影在观众中不够受欢迎的问题。然而,由于当时大众对电影的兴趣不甚浓厚,这些电影的传播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真正深刻地触及到人民群众。这形成了一个悖论,即中国戏曲电影必须在创作层面寻求另外的可能性。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戏曲电影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特技方面。

  戏曲电影的分身术,是中国电影及其受众在特定的、单面同质的历史时段里不期而然的复杂表达、丰富体验和自由想象、解放愿望,在摆脱禁忌、愉悦耳目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无须相信的信仰,既回溯久远的过去,也面向可能的未来。李道新教授以生动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戏曲电影中“分身”的概念,使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陈紫琛

摄影:刘涵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