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张泽民主讲才斋讲堂第261讲:从工业界和学术界分别看肿瘤免疫治疗

  2024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张泽民做客才斋讲堂。本次讲座中,张泽民教授阐述了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响应差异的分子机制,通过对肿瘤微环境的整体特征、异质性的理解,揭示某些作为新型靶点的“靶细胞”和“靶分子”。这为肿瘤免疫的新药开发、以及生物标记物的鉴定提供了前瞻性基础,也为将来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的理论创新和商业突破带来更多可能。

  

  张泽民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61讲


  讲座伊始,张泽民教授介绍了他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他坦言,自己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尝试过许多不同工作。在进入学术界之前,他曾在罗氏制药-基因泰克公司工作了十余年。这段经历使他始终关注工业界的最新进展,并将这些进展融入科学研究,力求实现“科研真正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价值初衷。

  接着,张泽民教授详细讲解了癌症及其治疗当下面临的挑战。癌细胞源自人体正常细胞的变异,它们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消耗资源并最终威胁人体健康。尽管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治愈癌症的探索正在加速。张教授指出,传统癌症治疗多聚焦于癌细胞的基因突变,并基于此研发药物,但这一思路并未完全解决问题。而免疫治疗的兴起将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讲座现场

  简单来说,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来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然而,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并非易事,过强会攻击正常细胞,过弱则无法消灭癌细胞。此外,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目前该治疗手段大约仅对20%-30%的患者有效,这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肿瘤微环境(TME)中其他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

  在讲座中,张泽民教授形象地将肿瘤比作诸葛亮的“八卦阵”。“八卦阵”中并非只有一个兵种,而是多类士兵共同“布阵”。肿瘤的结构也极为复杂,它不只是由癌细胞构成,它更像是一个小器官,有血管等复杂结构,包含着多种细胞。过去,肿瘤研究多集中于癌细胞,忽视了肿瘤中的其他细胞。张教授是最早将单细胞技术引入肿瘤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这项技术,他的团队能逐一解析肿瘤中的各类细胞,识别它们的特征,并据此分类。这一创新使他们发现了许多肿瘤特异细胞类型

  那么,这些发现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呢?张泽民教授指出,分析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异细胞,即是找到那些在肿瘤中多见、在其他组织中分布较少的细胞。这些细胞必定对肿瘤起到促进或抑制的特殊作用,如果能操纵这些细胞,就能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空间。通过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异质性,张泽民教授团队揭示了其中一些可以作为新型靶点的“靶细胞”和“靶分子”。这些发现为开发针对性的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操控这些细胞的靶点,改变它们的功能或直接消灭它们,从而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张泽民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看到,肿瘤免疫治疗不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人类对抗癌症的新战场。张教授特别强调,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愿景不仅有赖于科学研究的卓越,更要关注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指标。他指出,作为北大人,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科研工作不应仅仅追求多发文章,还要考虑能否对社会产生实际的益处,期待未来的科学研究能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福音。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林凤怡

摄影:刘涵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