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English

黄燎宇主讲才斋讲堂第269讲:何为文学批评?——从德国文学批评的酷评传统说起

  2024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黄燎宇教授做客才斋讲堂,为听众带来一场关于德国文学批评的精彩讲座。作为一个沉稳、冷静的诗哲民族,德国却有着异常丰富的、几乎“不太德国”的文学批评传统。黄燎宇教授首先对德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指出德国文学批评和德国文学是同步发展的。

  

  

  黄燎宇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69讲


  在启蒙运动和德国近代文学兴起的作用下,德国文学批评产生于18世纪中叶,诸如《新文学通讯》《德意志万有文库》等文学评论刊物相继创办。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狂飙突进、魏玛古典和浪漫派“百花齐放”,德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紧密互动,“交锋”不断。在这一时期,德国从文化后进生转变成为了文化先进生,从文化进口走向文化出口。19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进入低谷,虽然有批判现实主义、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都普遍缺乏复杂性和批判性,形式也较为粗糙,没能“走出德国”。与此同时,德国文学批判也逐渐式微。20世纪初,德国文学与文学批评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群英荟萃,文学批评界出现了四大名家,德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然而在纳粹德国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严格限制,文学批评也被官方禁止,甚至和“批评”相关的词语都不被允许。随着纳粹德国统治的结束,德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劫后重生,四七社应运而生,孕育了一批伟大的作家和优秀的文学批评家。

  随后,黄燎宇教授将重点放在了当代德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赖希-拉尼茨基(Reich-Ranicki)上。黄燎宇教授为听众们介绍了这位被称为“文学教皇”的批评家的生平,并分享了他对众多德国知名作家的尖锐批评。在拉尼茨基的影响下,文学批评变成了神圣性、游戏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摆脱了服务性和派生性的桎梏,由此可以和文学比肩而立。同时,拉尼茨基对德语文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读者都是通过这位批评家的作品深入了解德国文学。黄燎宇教授特别提到,他的文学批评有时甚至会被当作购书指南。

 

 

讲座现场

  黄燎宇教授最后总结道,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在于促使读者和作家对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广泛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德国充满硝烟的文学批评战场反映出德国是一个文学批评的大国,更是一个善于批判和反思的国度。虽然德国文学批评剑指德国文学,但是二者之间经常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二者相伴相生,共同推动德国文化的繁荣。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姚以升

  摄影:陈紫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