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延主讲才斋讲堂第271讲:中国疫苗安全主动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2025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医三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詹思延做客才斋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疫苗安全主动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詹思延教授首先介绍了构建疫苗安全主动监测系统的原因和意义。疫苗的本质是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涵盖14种疫苗,可预防15种疾病,显著降低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健康人群对预防接种的风险容忍度低,加之上市前研究样本有限、新型疫苗不断涌现,一旦出现安全信号,如果无法及时回应,会导致公众对疫苗安全性产生质疑,接种率的降低势必会影响传染病的防控。
詹思延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71讲
针对这些现实挑战,2019年实施的新版《药品管理法》确立了药物警戒制度,标志着我国疫苗监管从不良反应报告向风险管理、全程管控转变。《疫苗管理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全程监管。2022年,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表明监管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但要实现更高级别的成熟度,仍需建立完善的主动监测体系。
詹思延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之前,全球范围内共有11个疫苗安全主动监测系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动监测系统分为基于疫苗、事件和人群三种模式,通过多维度监测提升安全预警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我国在建设主动监测系统时,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包括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和医保数据等。

讲座现场
詹思延教授指出,如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构建主动监测系统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数据可及性、分析方法、隐私保护等挑战。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例,开展疫苗安全性评价需要完善的数据链接和诊断能力。真实世界数据适用性评估显示,准确性、覆盖规模、及时性和完整性是最关键指标。
进一步来看,在方法学层面,本底率确定、对照选择、实时监测和因果推断等问题仍待突破。目前国内已建立多个区域平台,但数据多源异构、罕见结局稀疏等问题仍需解决。2023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正是致力于研究多中心场景下的分布式计算、信号发现等关键问题。
讲座的最后,詹思延教授介绍,在应用转化方面,北京大学与宁波鄞州区政府合作成立的数智健康联合研究院已于近期启动运行,将推动疫苗安全主动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实践。可以预期,构建大数据驱动的主动监测系统将成为应对未来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国有望在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林凤仪
摄影: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