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立主讲才斋讲堂第275讲:金道锡行——试析金属资源与三代国家治理
2025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做客“才斋讲堂”,带来题为“金道锡行:试析金属资源与三代国家治理”的学术讲座。陈建立教授以丰厚的考古与科技史研究为基础,从“金道锡行”铭文切入,深入探讨金属资源流通与夏商周三代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
讲座伊始,陈建立教授从春秋早期曾伯桼簠铭文中的“金道锡行”切入,指出该短语反映了铜与锡共同的运输与流通体系,揭示了三代时期广域金属资源网络背后的政治与治理逻辑。他强调,长时段审视中国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金属物料特征及演变历程,可从资源视角研究广域王权国家治理问题。
陈建立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75讲
陈建立教授指出,从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的传播与本土化促进了中原文明的形成与强化。铜、锡、铅等关键金属的控制与调配构成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以“金道锡行”为例,中原对金属资源的掌控不仅支撑了礼制体系的建立,也影响了政治权力的格局与文明演进的方向。他结合考古实证,展示了西周至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与中原之间金属流通方向的变化——随着南方铜锡资源的崛起,国家治理的重心与资源调控模式相应调整,体现出政治结构、区域关系与文明发展的互动机制。
陈建立教授强调,冶金业在国家形成和社会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金属资源的稀缺性与冶炼的复杂性促使早期国家建立跨区域的资源管理体系。无论是夏商的贡赋体系,还是西周的封国制度,其背后皆可见金属资源治理的影子。他引用张光直、夏鼐等学者观点,指出三代频繁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正与铜锡矿源的争夺与控制有关。青铜冶铸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更是政治秩序与王权象征的体现,冶金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国家治理能力与文明发展水平。
讲座现场
在讲座结语中,陈建立教授将古代金属资源治理经验与现代国家治理逻辑相对照,提出“从古代‘金道锡行’到今日‘一带一路’”的思想启示:无论古今,资源组织、产业协同与区域合作都体现了制度创新与文明传承。他呼吁未来的冶金考古与科技史研究,应整合矿冶遗址调查、材料科学与社会史视角,系统探讨冶金技术、管理模式与文明进程的关系。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陈建立教授以详实的考古资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拓展了大家对“青铜文明与国家治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们从资源与技术视角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兴趣。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姗铭
摄影:王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