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瑜主讲才斋讲堂第278讲:文明、进步与暴力冲突——美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观念的演进
2025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做客“才斋讲堂”,带来题为“文明、进步和暴力冲突——美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观念进化的几个片断”的学术讲座。彭教授从美国外交史学者威廉·艾普尔曼·威廉姆斯的思想切入,回顾了美国思想界关于战争、和平与正义的观念演进,深入探讨文明进步与暴力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
讲座伊始,彭小瑜教授提出问题:“文明和进步是否必然意味着和平?”他指出,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一度相信科学理性与经济发展将带来永久和平,但20世纪的现实却相反——技术越发达,战争的破坏和伤害越酷烈。彭教授引用学者统计,表明五千年来死于战争的人数约为1.5亿,而其中70%以上发生在20世纪。这一事实揭示了“进步”与“暴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彭小瑜教授主讲才斋讲堂第278讲
彭教授介绍了美国外交史“修正学派”代表人物威廉·艾普尔曼·威廉姆斯的思想。后者认为,美国从西部开发、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一直依赖对外扩张来缓解内部矛盾,长期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以“正义战争”的叙事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提供道德辩护。这一观点挑战了美国主流历史叙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彭教授进一步指出,从越南战争到“反恐战争”,美国政治话语中“正义战争”的逻辑既在国内受到进步人士的尖锐批评,也被新保守主义者重新包装,延展为“先发制人打击”等新话语体系。正义战争理论的伦理边界因此被不断突破。
讲座后半部分,彭小瑜教授回顾了正义战争理论的思想史渊源,讨论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在这方面的观点,梳理了西方战争学说中“合法权威”、“正当理由”和“正义意图”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彭教授特别强调,20世纪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进步思想家和反战人士认真反思“正义战争”的局限性,并提出“正义和平”的新理念,主张以非暴力、对话和多边主义合作推进社会正义、国际秩序正义和世界和平。
讲座现场
讲座结语中,彭教授指出,在历史上,和平一直需要人类社会努力追求和争取;真正的文明和进步应该建立在人类共情与命运共同体意识之上。他呼吁青年学者以历史研究与伦理反思为基础,探寻战争与和平观念的思想根源,为构建持久的世界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现场听众积极提问,围绕“文明的道德限度”“正义战争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彭教授以丰富的史料与深刻的哲学洞察,启发了大家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再思考。讲座在持续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姗铭
摄影: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