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工程讲堂|第53讲:黄道炫教授主讲“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2025年11月1日晚,“前沿工程讲堂”第53讲在第二教学楼205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讲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专题课程。
黄道炫教授主讲“前沿工程讲堂”
课程开篇,黄道炫教授将视角聚焦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的迅猛发展:红军从井冈山会师时不足万人、武器仅两三千挺枪,至1930年已掌握千万人口根据地与十几万武装。这种爆发式增长,得益于领导人的灵活战略,也利用了国民党内部冲突的机遇。
随后,黄道炫教授围绕抗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展开剖析。他指出,1935年华北事变使国民党在华北的控制力急剧削弱,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发展埋下伏笔。同时他结合地理与历史因素,阐释了1934年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西进陕北”的必然性。
课程现场
黄道炫教授重点解读了“西安事变”与“平原游击战决策”对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关键影响。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中国共产党扩展了生存与发展空间。1938年4月,毛泽东作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重要决策,突破“游击战必须依托山地”的传统思维,紧紧抓住日军回防前的半年窗口期,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等地广泛争取民心与壮大力量奠定了基础。
此外,黄道炫教授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实践逻辑。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干部驻村帮农等举动推动组织下沉,并以倡导公平、下放权力等方式,有效凝聚了民心,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权利的提升。凭借由此筑牢的群众根基与组织韧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末期形成能与国民党相抗衡的强大实力。
课程最后,黄道炫教授强调,毛泽东《论持久战》并非仅论证了“抗战是持久的”这一内容,更指明了通过“人”的动员弥补“地”的不足、将“群众支持”转化为平原游击战“隐形屏障”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源于战略抉择的胜利,更离不开对“历史先机”的精准把握。
互动交流
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建设等内容展开讨论。本次课程身临其境地还原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抵抗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过程,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组织发展与战略抉择的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