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工程讲堂|第23讲:王曙光主讲“中国式工业化进程与科技进步:举国体制及其转型”
2023年6月10日晚,“前沿工程讲堂”第23讲在二教40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讲授“中国式工业化进程与科技进步:举国体制及其转型”专题课程。
王曙光教授主讲“前沿工程讲堂”
王曙光教授从1840年至1940年的百年工业化实践探索讲起,围绕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高度凝聚力和赶超体制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情况,把这一阶段重工业优先增长与其财政贡献相互促进的机制称为“自强化机制”。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国家主导型重工业优先的工业模式发生转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而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理论误区,指出新兴产业是技术变革与科技进步的潜在推动力,而传统产业既需要发挥独特优势,也需要与时俱进,寻求数字化转型。
课程现场
接着,王曙光教授将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年分为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他进一步阐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进程中的体制选择,受制约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在新中国工业化启动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巅峰与完成时期这长达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工业化的体制选择有重大区别,出现一种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渐变的大趋势。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以国家作为资源动员的主导力量,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快速、精准地应用到支持产业中,最大限度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民族独立复兴。在市场化和开放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更需要发挥政府的间接协调作用而不是直接动员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市场机制建设、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搭建不同主体间基于市场机制的合作平台,及时转换国家支持工业化的方式。
最后,王曙光教授根据对全球典型模式的借鉴,对促进科技进步的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家战略与财政制度、人才培育制度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支撑科技进步的制度体系,既要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下大力气,又要注意技术的共享。他总结道,如今的国际竞争不单是经济层面,而是多层面的深度竞争,中国要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吸收有利于创新的优秀制度文化,将创新贯穿到所有行业之中,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产业聚集。
互动交流
在授课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传统举国体制下的赶超方式、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支持与约束等问题积极提问,王曙光教授耐心地逐一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