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工程讲堂|第34讲:蔡一茂教授主讲“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2024年5月24日晚,“前沿工程讲堂”第34讲在第二教学楼202教室举行。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教授讲授“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与思考”专题课程。
蔡一茂教授主讲“前沿工程讲堂”
课程开始,蔡一茂教授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核心分工、中国以及全球的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等基本情况。他指出,“做芯片就像建造大型建筑一样复杂”,其产业链条很长,从设计到产品问世要经过很多环节。他介绍,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陆起步较晚,需求大而自给不足,虽然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的强项,产业对外依赖度相对较高。
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发展,蔡一茂教授强调,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集成电路发展进入又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集成电路发展需要支撑人工智能往高性能的运算及更低能耗演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集成电路的创新和产业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变革。在“后摩尔时代”,各类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但试错成本也越来越高,新技术是否能在关键节点上取得突破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课程现场
在介绍了基础技术知识和宏观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蔡一茂教授提出了他本人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当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仍然存在企业多而不强、基础环节受制于人、部分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特点。作为后发国家,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应当加强产业联动、发展新需求新市场,积极抓住“后摩尔时代”的关键技术创新机遇期,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定赛道选择,提高创新效率和技术研发速度,争取不断缩短差距,直面和产业头部公司的竞争。
最后,蔡一茂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的理念与规划。他认为高校首要的不是输出技术,而是培养人才,高校应当培养学生更加开阔长远的发展视野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科学和工程并重的能力,继而回馈和服务产业发展。北大集成电路学科有着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产教融合基础,始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从底层的器件、工艺、设计、架构等,都建立起了先进的科研教育体系,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课间,蔡一茂教授与同学们就集成电路的关键节点技术创新、先进存储器的发展方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是否应“换道超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