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奇教授作“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之名师讲座”第六讲 ——“知识生产范式与文科智能”
2024年11月21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计算机学院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及人文社科相关院系共同组织实施的“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之名师讲座”第六场讲座开讲。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以“知识生产范式与文科智能”为主题做了精彩报告。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广送主持了讲座,并为邱泽奇教授颁发“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名师讲座”主讲人聘书。

聘书颁发环节
溯源人类知识生产的历史演变,邱泽奇教授探讨了知识生产范式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他指出,早期的知识生产主要以神谕的形式存在,直到公元前5至6世纪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整体性知识生产和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整体性知识逐渐分化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留存了人文学科,形成了三大类知识生产的格局。邱教授还深入解析了“知识生产范式”的概念,并将其与知识生产及知识生产模式相对比,明确阐释了知识生产范式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

邱泽奇教授作报告
接着,邱泽奇教授详细说明了知识生产范式的具体类型,包括古典知识生产范式、现代知识生产范式和智能知识生产范式。他指出,古典知识生产范式以知识创新的逻辑一致性为核心,现代知识生产范式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知识传播的关联一致性体系,而智能知识生产范式则进一步整合了知识扩散的社会一致性体系。这一范式的演进,使得知识生产从单一的逻辑追求,逐步演变为兼顾创新、传播与扩散的多元化过程。

邱泽奇教授作报告
最后,邱泽奇教授介绍了文科知识生产的范式,指出文科由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组成,其中人文学科重在精神挖掘,而社会科学则聚焦规律的发现。他分析了文科中的主要范式:第一范式始于认知革命,是传统学术的起点,也是整体性知识积累的开始;第二范式源于计量革命,标志着现代学科的形成,以学科性知识积累为核心。在计量革命中,大量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的引入,推动了拟合预测与规律发现等研究方法的兴起。
随着人工智能在学术界的广泛应用,第三范式逐渐形成,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素材像素化、像素数据化、数据理论化和理论智能化。邱泽奇教授指出,在这一范式下,文科将以算法为底层驱动,深度融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进而发展为由人工智能推动的新型文科体系。这一转变为文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